文苑擷英
高曉睿 散文——《那井 那樹 那人》
那井 那樹 那人
我的家鄉早先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美作”,后來東北解放了,家鄉又有了另外一個名字“七一”,村子不大,兩百戶的樣子,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村頭那口老井和那棵老樹。
小時候,總喜歡當爸爸的小跟班,挑水、劈柴、生爐子……我總是要圍在他屁股后面轉的,幫忙拿個扁擔、斧頭或是遞個柴火都是我的樂趣。我最喜歡的就是跟爸爸去村頭那口老井去挑水,每一次去,爸爸都會千叮嚀萬囑咐:“姑娘,離遠點,別掉進去。”
井口直徑有1米多,將水桶掛在井繩的掛鉤上放下去,搖動井繩把水桶在井水里停留幾秒鐘,再將桶搖上來,滿滿一桶水就打好了。父親用扁擔兩端的鐵鉤鉤住水桶梁,略微下蹲將扁擔斜搭在肩膀上再擔起,扁擔彎彎的,父親的背也彎彎的,伴隨著他穩健的步伐,發出“咯吱咯吱”聲音,我踩著節奏,一顛一顛的跟著跑,一條小路很短又感覺好長。
很多次,我都要試著去挑扁擔,父親都沒有給過我,直到一次父親不在,我自己拿著水桶和扁擔奔著水井而去,打了滿滿兩桶水,學著父親的樣子用了很大的力氣,水桶卻一直原地不動。沒辦法只能將水倒出去一大半,勉強挑起兩個半桶水,踉踉蹌蹌走一半時,扁擔就被父親接走了。每每想起那一幕,肩膀都會有扁擔壓在肩上那種疼,而記憶中父親挑水總是面帶著笑容,一路上聽我述說著我的快樂。
村口有棵老樹,不是很高,樹干卻很粗壯,兩三個人牽著手才能擁他入懷。小時候總會在大樹里躲貓貓,因為樹干上有一個樹洞,沒地方躲藏時總會躲到里面。后來聽年紀大的老者說,樹洞是抗日時期留下的,具體情況不太清楚,但總是有人在大樹上拴上紅布條,有保佑之意。
求學的路很長,在家鄉呆的時間不是很多,但老樹卻成為我的向往,每一次離家時,父親都陪我在樹蔭下等車,看著后視鏡中越來越小的身影,不舍與寄托都會在心里默默與他述說一番,而每一次回家時都會進樹洞里繞一圈,然后牽著父親的手回家。
村里千變萬化,但這棵樹依舊挺拔在村口,仿似一位老者帶著抗日時的記憶,欣慰地看著村里的一切。老樹于我而言,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每年春節給奶奶拜完年,總要問一句:“村口那棵老樹還在嗎?”直到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才安心。
最后一次見到老樹,是妹妹的婚禮前夕,下了車,老樹依然在,只是再也沒有了父親的身影,樹下站了好久,想說的好多,但卻只在心里默默說了句:能再見到你,真好……
(神木煤化工 高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