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澄合礦業:“亮劍”防治水 有“制”更有“智”
水患不治,礦無寧日。作為渭北復雜地質條件礦區,水害防治一直是澄合礦業公司的“心頭大患”。近年來,該公司狠抓體制機制建設、創新技術攻關,向水害“亮劍”,探索出一條“地面物探先行,井下雙探跟進,超前針對防治,系統綜合保障”的治理體系,真正把“水老虎”關進“籠子”,為企業安全高效發展保駕護航。
“制”理有道
圖為澄合礦區礦井分布圖
在煤礦“三大難”水、火、瓦斯中,水列居首位,被煤礦人形象地稱之為“水老虎”,而在澄合礦區水害對安全生產的影響尤其嚴重。面對困難與威脅,一代代澄合人克服怕的心態,樹立為的意識,增強干的擔當,與大自然勇作斗爭,始終把防治水作為求生存、謀發展、保安全的根本大計來抓。
立制才能長治久安。隨著礦區開采布局向深部和邊界延伸,煤層底板受復合承壓含水層水害威脅日益嚴重,澄合礦區針對水害防治工作特點,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細則》《陜西省煤礦防治水管理規定》等法規文件和陜西煤業股份公司管理要求,制定了澄合礦區地質和防治水工作管理制度及技術標準,明確了采煤工作面回采前驗收辦法,并印發《安全生產紅線管理規定》,扎實推進形成“分區治理、重點突出、一礦一策、一面一策”防治水格局。
“目前,公司配備地質防治水專業技術人員28名,其中,高級工程師5名,工程師7名。成立了專職探放水隊,配備探放水作業人員84名。”該公司地質測量部部長王峰同時表示,在組織礦區各項防治水工程設計審批、現場監督和工程驗收工作中,公司嚴格執行兩級監督和追責的“紅線”管理制度,以規章制度為保障,以堅實的執行力為抓手,推動保障礦區水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智”水有術
“近兩年來,公司積極引進并推廣應用長距離定向鉆探、反射槽波超前探、孔中瞬變電磁超前探等技術工藝,不斷完善提升水害防治體系。先后配備井下長距離定向鉆機5臺,ZDY系列鉆機46臺,CMS1-8000/90型履帶鉆機2臺,瞬變電磁儀、鉆孔窺視儀、測斜儀、開孔定向儀等,為開展水害超前探查提供助力。”該公司地質測量部業務主管趙國杰介紹。
圖為董礦分公司地面自動化注漿站實景
2007年,首次在董礦分公司22501工作面試行底板注漿加固改造;2011年,建成全國首套自動化地面注漿系統——董礦分公司北咀地面注漿站;2019年,成立煤炭綠色安全高效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澄合分中心,并設立專門防治水實驗室;2020年,與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合作,以西卓煤礦為試點,在渭北首次利用地面長距離定向鉆開展復合底板承壓水害超前區域探查治理工作;2021年,在董礦分公司開展F25斷層側向截流與局部注漿加固治理工程,實現防治水工作由過程治理向源頭預防、局部治理向區域治理、井下治理向井上下結合治理、措施防范向工程治理、治水為主向治保結合的轉變……十余年來,澄合在“智慧”治水方面的探索絲毫沒有松懈、腳步從來沒有停滯。
圖為澄合礦區水害治理智能化管控平臺
推廣試驗渭北煤田復合承壓水害地面長距離定向鉆孔超前區域治理技術,是該公司近年來防治水的一項重要科研課題。“該工程于2020年12月進場,目前已實施過半,完成地面鉆孔5個,剩余4個正在施工,累計完成鉆探進尺40336米,注漿消耗水泥量60258噸。”據澄合所屬西卓煤礦總工程師南晶晶介紹,該工程目前掘進已揭露治理區約4700米,開展瞬變電磁超前探104次,僅2次探測結果存在局部低阻富水異常,經鉆探驗證無出水,實際掘后底板亦無明顯出水現象,揭露治理效果良好。
2009年至今,澄合礦區累計治理承壓采煤工作面70余個,治理面積達1300萬平方米,解放原煤儲量4800萬噸,底板涌水量和出水點明顯減少,未發生突水事故,產生經濟效益約182.4億元。在實現礦區安全生產的同時,有效保護渭北地區生態濕地平衡,在薄層太灰和奧灰承壓水害探查治理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陳旭)